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历史沿革: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建立于2009年,自1956年起,在俞渭江、刘甦、徐文超、班兆侯、简承松、刘培琼、付筑荫、许厚强等几代人努力下,通过60余年学科发展与建设,在高原山地畜禽遗传育种与资源利用、高原山地畜禽繁殖与胚胎工程、高原山地动物遗传与环境、高原山地水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繁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富有优势的地域特色。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遗传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高原山地畜牧学“ 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贵州省畜牧学特色重点学科。1995年获贵州省家畜胚胎移植中心,2008年获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和高层次候鸟型人才基地,2009年获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人才基地,2011年获贵州省贵州大学高原山地畜牧学院士工作站,2012年获贵州省畜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获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创新教育部创新团队和贵州省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4年获贵州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5年获贵州省山地动物育种工程实验室和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获贵州省实验动物管理服务平台,2017年通过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2019年获首批动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


总体定位: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贵州大学畜牧学、水产学、动物学和草学的重要研究平台。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针对国家在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畜种遗传改良、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大生态战略及贵州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目标,聚焦山地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特色优异基因发掘、遗传与环境、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


研究方向

(1)高原山地畜禽遗传育种与资源利用

山地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保护,挖掘与利用地方畜禽种质的生长、肉质、矮小、抗逆、脂肪沉积、毛色肤色等优异特色性状基因,畜禽启动子与转录因子互作及表观遗传调控,生物大分子功能及其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机制,实验动物小型猪培育,定向培育畜禽优良新品种(系)。

(2)高原山地畜禽繁殖与胚胎工程

山地农用动物生殖生理调控机理,表观遗传重编程与猪体细胞克隆,山羊多胎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肠道生长发育规律与干细胞命运决定、配子发生与早期胚胎发育机制,地方畜禽繁殖调控机理与早熟性状机制,动物胚胎工程,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创新与应用。

(3)高原山地动物遗传与环境

山地动物起源分化、品种与种群形成、遗传多样性维持机制,环境与基因互作影响畜禽高产优质性状形成机制,喀斯特山地暖湿环境动物优异特色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胃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特点,挖掘和利用与动物优良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

(4)高原山地水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繁育

高原山地水生动物的种质保护与创新利用,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与特色优异基因挖掘,冷水、洞穴鱼类繁殖与育种,经济性状遗传基础,受低氧或低温的信号通路和表达调控机理,肌肉细胞增殖和蛋白/脂肪平衡的作用机理,应激内分泌与生长相互协调及其调控机理。